top of page

從零開始 Miyaven

ZERO,是彌亞芬當初在台北區一間美式酒吧裡當waitress的英文名字,那時她常被搭訕,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can I be your only one?” 她打趣的說:「當時生活的絢麗也有趣,從人肉市場的情慾交織,到職場的生活實踐契機那段時間裡遇見的人、事也成為了她生活裡的一部小史詩。」這位曾經在台灣絢麗過活的蘭嶼人,分享回到家鄉創業的過程,以及目前對人生的體悟。

VGQ;首先恭喜妳,Mbar+Mcafe開店至今已經滿3週年 ,有甚麼感覺要分享嗎?


開店這段期間很多人的幫助,那些好或不好的,都令我瞬間成長了。感謝我的信仰及家人支持,尤其要謝謝我的鄰居的照顧,也謝謝曾不看好我的人;謝謝在安琪、曉婷、家輝,謝謝幫我打氣加油的人,還有一些寫完候補還來幫我堆紅磚的朋友,這些我都一直記在心裡,謝謝!

 

VGQ;聽說開店之前工作經驗很豐富,可以說說看嗎?


我做過半工廠,電子業工程師,Pizza,炸雞,連鎖咖啡店,酒吧服務生,就業服務站,台灣世界展望會。我在心裡將它分成兩類,一類是製造業,一類是服務業。第一次打工是國中暑假打工到姊夫的工廠工作,我做的是倉管的工讀生,都在幫忙數產品數量,秤重之類的。我做了兩個月,當時姊姊因為怕我亂花錢,所以等我工作結束才願意給我全部的錢,一領就領了2萬多的薪水,對國中時期的自己感覺很新鮮;當然,回鄉時就打扮了一整身行頭!高中時代17歲在台東的德州炸雞店工作,對我來說,在廚房裡的生活很精彩;第一次知道原來要炸的炸雞下鍋前,還要先幫他們按摩(幫助肉質鬆軟),還有裹粉阿、炸的方式阿,都讓我覺得非常有趣。我對料理的興趣,大概就在那時培養出來的。

VGQ:當初回來開店是設定好的嗎?


其實沒有,會開酒吧一開始純粹是因為自己愛喝酒(笑)。我在28歲的時候回來,因為接到海琳(國中同學)的訊息,她說有個工作機會在蘭嶼,問我有沒有興趣?我聽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回鄉工作、又有同學陪伴、又能隨時見到家人,就決定投履歷。可是當時我在台北也是從事bar的行業,晚上都要值大夜班,又很多事要忙,所以準備履歷對我來說實在很辛苦。但機會其實是這樣;好像有一個軌道,只要將自己準備好並帶著學習的心,它便能引導你到所有夢想的起跑點。不過一開始回來的工作先是在「就業服務站」和「台灣世界展望會」,都各做了一年,而酒吧則是在結束這兩個工作之後才開始進行的。

 

回蘭嶼工作的前兩年雖然過著朝九晚五規律的生活,但是我很注重下班後的放鬆時間,所以跑遍了蘭嶼各個喝酒的據點。可是我在心中一直覺得,蘭嶼始終沒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可以讓在這裡工作的年輕人談天紓壓;每次到了一些場所都是配合著KTV,前來的人龍蛇處雜,雖然不排斥,心中還是很希望能有一個地方,適合三五好友小酌或談心。於是在展望會的工作告一段落後,我決定創業開BAR。

VGQ: 談談這兩間店創立時當時遇到的難題吧,你是否想放棄過?

 

第一間店叫Mbar,以父親給我的名字做啟發點,si Meyafan(有喜好分享,好客之意) 進而以羅馬拼音的大寫M當店名。當時第一間店的地是大姊的土地,地上物除了一間鐵皮屋之外,其他什麼都沒有。我開始整理周圍的環境,除草 整地,室內設計、家具擺設全都一手包辦。店內吧檯是用木頭做的──那是我和大姊找到運送核廢桶剩下的木材。我親手整理這些木頭,將上面的釘子一個個拔掉,這是很費時又累人的功夫,但我很滿意最後的成品,因為這是第一個為自己打造的舞台。不過開店初期真的很辛苦,收入幾乎都打平開銷,不僅錢沒賺到,負面謠言四竄起,曾經被人砸店、嫌吵,當時租的水電也不穩定,時好有水時好電的開店生活。最難過是連自己家人都不賞臉,讓我很灰心,當時的我遭受了很多打擊,卻很奇妙的增強了我一定要把店撐起來的決心,這家店也就這樣開了一年。

 

第二間店就是靠近機場彎道的Mcafe,一開始我找包人包工程,算算最少1個月就能做起來,卻拖了半年之久,後來施工的人也不了了之。於是店後面的紅磚牆我就決定自己做,下大雨也照穿雨衣上工。蓋房子很辛苦,加上我是一個容易投入的人,做到後面還異想天開是不是乾脆去工地當學徒,說不定更了解建築的結構,再把所學投入自己的店裡!現在想起這些,感覺好像置身事外的以第三人稱來講自己的開店過程,但是它卻促成了現在的我,因為對我來說從沒想過開不起來,我只單純的覺得我要蓋一家讓人舒適的咖啡店

 

 

更多內容,請見952 vazay tamo 創刊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