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出走舒適圈 踏達人生 

在東清野海子訪問達恩的那一天,和她還不是太熟;在店門口吹著風,伴隨著海浪的聲音,聽她時而嚴肅說著蘭嶼的種種;時而熱情的談論閱讀和創作。一個從小在蘭嶼長大的孩子,在嚴謹基督徒家庭的影響和期待下,沒有太多選擇,她考取師大英語系公費生,踏上教職一路。回蘭嶼中學教書幾年後,去年順利考上政大科法法科所,給自己一個新的學習機會,也為未來捍衛蘭嶼主權的專業能力鋪路。另一面的她,心裡住著是個浪漫熱情文藝少女,喜愛詩和文學,在這兩期的952 vazay tamo 中,都可以看到她的作品。

V.Q:可以說說你過去在台灣讀書的經驗嗎?

 

以前一直念書念到高中沒有想太多,直到大學在台北,很明顯的感受到城鄉差距、階級;可以感受到台北和蘭嶼的差別,一個台北小孩可以得到的資源有多少,而蘭嶼小孩出去唸書或打拼,到那個程度是要花很多經濟上、精神上…更多的心力。我覺得這個經驗一定要分享下去,至少要讓他們知道台灣的狀態,告訴他們如果要到台灣求學可能會遇到怎樣的瓶頸。

 

V.Q:回來蘭中教書的感覺如何?

 

身為在蘭嶼教書的蘭嶼人,會對自己很有期待。後來發現,在師大學的是基礎學理,但回到蘭嶼完全是另一種教學現場!學校假設學生是一群沒有種族、性別的群體,是一套很制式的教法。我回來第一個想法是要用母語教學,但用母語教英文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後來就否決掉自己的想法。但是又會覺得蘭嶼孩子和台灣的孩子是不同的群體,教學過程中會有很多否定自己的地方,變得很沒有自信,但回來教自己島上的小孩還是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家鄉教書這件事給自己很多想法跟力量。

 

V.Q:談談當時回蘭嶼生活的狀態?

 

我們這一輩子二三十歲的蘭嶼人,應該要認清一些事情,雖然保留文化很重要傳統很重要,但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是的生活是很混合的,有傳統的部分,但是也無法割捨現代的部分。像我很喜歡去咖啡廳和參加藝文活動,有時候回來蘭嶼,會覺得某些精神生活方面跟資訊沒有辦法像在台灣那樣可以即時取得。但我不覺得需要有認同的罪惡感,不需要擔心有人會指責你說不傳統或不夠蘭嶼。

 

我是因為思考過才會接受現在的樣子,其實我前兩年還是不問原因回歸傳統派,覺得文化很重要,要保留、要講母語,指責學生怎麼不講母語,不喜歡吃地瓜芋頭,不是蘭嶼人。

 

但其實應該要理解光我們這一輩的生活形態就跟下一輩差很多了,已經不可能回到以前那種樣貌了,而達悟人的面貌不該只是單一面向迎合外界想像的。

更多內容,請見952 vazay tamo 第二期.....

bottom of page